1、阳光100、海昌首日破发 内房港股路"雾霾"沉沉。内房新股阳光100、海昌控股终于敲响港交所上市钟声,但首战失利,当天均惨遭破发。3月13日,阳光100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以招股价4港元开盘,至港股收市最新数据,股价低见3.05港元,收报 3.74港元,较招股价4港元,低6.5%;而同日上市的另一只内房新股海昌控股有限公司以全日低位收市,比招股价2.45元低达17.6%。
点评:这两家公司首日均破发,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这两家公司都应该不算是主流的地产公司。事实上,除了绿地和万达之外,大多数优秀的地产公司均已完成上市。当然也不排除未来会有黑马或者发展比较快的企业脱颖而出。但仅从这两家企业来看,目前是在走下坡路的。十年前的阳光100其实运作还是相当不错的,也进入了很多城市。但是经历了这一轮调控以及三四线城市的波动,主要在三四线城市发展的阳光100逐渐被当时的竞争企业抛开。海昌也是,不论是在大连还是成都都有过不错的业绩,但后续力不足,最终错失了发展时机。
2)上市时机选择不佳。14年1月开始全国销售情况不及去年,再加上杭州降价事件,导致对整体市场不乐观情绪蔓延。有逢14号统计局发布1、2月份房地产数据,新开工数据低于预期,投资增速和销售数据也有所回落。整体市场环境对上市来说,其实并不是很积极。
3)近年来内房股整体表现一般,特别是13年房地产销售回升的时候,股价却并没有表现出一样的同步上升,股市前景并不是很看好。这些因素的集中影响,两家公司上市破发也属正常,但无论怎么说企业还是打通了融资平台,对企业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95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9.3%,增速比去年全年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5426亿元,增长18.4%,增速回落1个百分点。2014年1-2月份,房屋新开工面积16693万平方米,下降27.4%;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2279万平方米,下降29.6%。1-2月商品房销售额7090亿元,同比降3.7%。
点评:乍一看,几乎每个数据都有所下调。
1)但是我对新开工数据的调整,我是没有想到的。即使考虑到春节因素,但同样去年也是接近年初,所以同比下降接近三成,幅度是比较高的。尤其与去年下半年增速持续走高相比,如今的由正转负,的确有些措手不及。一般情况下,新开工数据反映的是当下的市场情况。此次的下调,也预示当前市场存在压力。当然也不必过分忧虑,因为1、2月份的数据占全年来说比重还是比较低的,随着三月企业进入正常运作周期,新开工数据会有回升。但如果3、4月份依然维持1、2月的低位的话,我们必须对市场产生比较大的警惕。
2)对于房地产投资增速的指标来看,还是在意料之中。19.3%的投资增速,相比去年全年19.6%来说,没有太大的变动。这主要与去年的新开工有密切关联,2013年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达15%。但如果今年新开工增速持续低于预期,我估计今年的投资增速会低于去年。
3)销售数据也比较正常。总的来说2013年的销售相比2012年上了一个台阶,尤其销售面积应该说是到了天花板了。再加上去年一季度销售还是比较积极的,今年1、2月份销售面积同比下降0.1%,销售金额下降1.2%,还是令人略松一口气的。由于1-2月对全年销售占比较低,3月份销售情况将决定全年的销售量。(预告一下,明天我将详细点评3月上旬相关房地产数据。)以上这些指标除了新开工外,其他都在可接受范围内。特别是两会上提出的政策还是以稳定为主,整体市场面不会出现特别大的波动,所以我对整体房地产市场还是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3、中海地产2013毛利率超35% 今年可推货量2200亿港元。中国海外发展3月 13日公布2013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全年实现净利润231.78亿港元 (约合人民币183.16亿元),同比增加23.1%。中海地产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郝建民在发布会上透露,2014年中海地产可推货量达2200亿港元,公司今年的销售目标定为1400亿港元。
点评:1)中海发布了2014年的销售目标,是1400亿港元(约1120亿人民币),总体来说比较保守。而完成这个目标,应该不难。但同时他又提出2200亿元港币的可售货量,暗示大家根据13年的去化率去预测今年的销售额。我个人认为,这种算法是有不妥的。事实上,今年销售难度大家是有共识的,尤其是中海在部分城市的去化也存在较大的压力,要完成去年一样的去化率应该比较困难。
2)目前中海依然是规模房企中利润率最高的企业,但与去年同比依然是下降的。从总的趋势上来看,房企的利润水平将会进一步下降。因为13年的结转的项目多数是11年或者是12年初销售的项目。随着整体土地价格的上涨,相关成本的持续上涨,利润率下滑应该会再次出现。
3)郝建民表示,公司的方针是“不熟不做”,集团会以自身能力及优势去发展自己熟悉的业务,做好自己的主业。对于这个思路,我个人是比较赞同的。在当前房地产成交接近天花板的时候,大型房企通过提高市场占有率来抵消利润率下滑,应该是更务实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