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我在无锡参加了第二次马拉松,以3小时35分22秒的成绩到达终点,大大超出我原定的跑进350的计划,也比今年1月3日厦门首马356的成绩提高了21分钟。很多朋友在表达祝贺的同时,也好奇我成绩快速提高的原因,我想还是有些东西可与大家分享的。
1、自身实力
马拉松不是一项取巧的运动,自身实力还是决定性因素。1月3日完成首马后,我继续认真训练,基本一周五练——1月跑了21天,跑量达250公里;2月即使膝盖受伤休跑12天(休跑期间用椭圆机和核心力量训练来保持状态),也坚持跑了13天总量145公里;而到了3月份,为了弥补2月落下的指标,两周时间里跑了9天总共完成了125公里。这当中既有20公里以上的LSD(长距离慢跑,配速500-530),也有415、430、445配速的各种间歇跑。此外还辅以动态素质、核心力量等各类训练。有了这些训练,实力才会提升。有人问我跑量不够能否取得好成绩?我的答案是,没有捷径。
2、“刻意练习”
“罗辑思维”在3月15日发了一篇文章,介绍了“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我认为也完全适用在跑步训练中。首先是,只有在“学习区”里练习才能进步,所谓“学习区”就是介于能轻松驾驭的“舒适区”和难以达到的“恐慌区”之间的区域,比如平时已经轻松能跑10公里了,那就应该把平日跑量加到15公里,又比如配速已经轻松达到600了就该把目标换成530(但不能直接跳到500),如此这般,在身体能接受范围内给自己一个不断提高的要求。
3、充满自信
一年前我刚开始跑步,去年11月才开始为备战1月举行的厦门马拉松进行系统训练,至今也只有4个多月。类似短时间内完成巨大突破的例子,我身边还有很多人。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每个人都能跑步,马拉松不是极限运动,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人的身体很奇妙,不断开发体能和机能的同时就是自我提升。我在无锡跑步过程中,坚信自己一定能跑下来。上次在厦门,我在38公里遇到“撞墙”,但这次如临大敌的“撞墙”没有在38公里如期出现,一转眼就到终点了。
我还发现,跑步后人的各方面自信心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我建议,房地产从业者,特别是营销人员,应该多跑步,对解压特别有帮助。
4、后勤保障
众所周知,跑步最怕受伤,很多人放弃跑步的原因就是伤痛。真正科学的跑步,跑前热身、跑后拉伸可能比跑步本身更重要。另外营养补充也很关键,包括碳水化合物、高蛋白、微量元素的摄取,也是支持长期跑步不受伤的秘方。
跑步过程中的补给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次无锡马拉松,我一共补充了4次能量胶(赛前/13公里处/23公里处/33公里处),还有4次盐丸(赛前/18公里处/28公里处/38公里处)。另外,我还事先用高能固体饮料粉调配好了全程所需的饮料,每两公里喝一口,这样还能节约每5公里在补给站里浪费的10秒。这次没有“撞墙”,我相信科学的营养补给也功不可没。
5、注重细节
如果要好成绩,还得把比赛的每个细节事宜都做到位。
细节一:提前踩点。这次我提前一天到无锡,下午坐车把全程走了一圈,还确认了每公里的标志,这样,我对哪里有上坡、哪里路窄、哪里景观好都心中都有数,提前都有了准备和应对。
细节二:穿自己的。要穿自己最熟悉的、已磨合好的衣、裤、鞋,最好还在赛前一天穿上几小时,确保第二天舒适度更高。
细节三:选对酒店。酒店要选离起跑点最近的,不要在路上浪费体力。另外大家都知道马拉松当天会提前交通管制,酒店选对了就不用为早上赶不到起跑点而焦虑。另外酒店一定要提前订,我这次在酒店电梯里听到说有人拿到的价格是每天700元,也有人订晚了只拿到8000元/天的套间。
细节四:自带兔子(领跑员)。在上次跑厦马后我提到过,如果要好成绩,建议找比自己水平高的专业领跑员。我这次也请了跑友当兔子。兔子除了配速更稳、实力更强外,他们的专业程度和应对问题的经验也能在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时帮你一起解决。
细节五:全程匀速。这次我全马配速是504,基本全程都保持匀速,没有前快后慢,最后10公里也没掉速,过程中配速最快是458,最慢是509,匀速跑完对身体负荷最小。
第二次跑马提高21分钟应该是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当然下一次还要提高那么多是不可能了,跑马有各种方法和技巧,但也要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至于我的下一个目标,那就是享受跑步本身了。